查看原文
其他

​易中天:诸子的精神

点击蓝色字体关注 吃果读书 2021-12-15

诸子的精神
文:易中天 ; 编:木叶

现在不少人都主张重读经典。我自然也是赞成的。这就产生了三个问题。第一,我们为什么要读?第二,读什么?第三,怎样读?在这里,我想发表一点个人的看法。

我们为什么读经典


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,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。是一个民族、一个时代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著作。而且,它的意义和价值还是永久性的。

那么,为什么要读先秦诸子?因为先秦诸子是经典中的经典,精华中的精华,是最宝贵的文化遗产。

我们知道,先秦诸子所处的时代──春秋战国,是我们民族的黄金时代。在人类历史上,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时代,叫“轴心时代”。

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,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。在这个时期,世界各民族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,成为世界各大文明的标志。

比方说,古希腊有苏格拉底、柏拉图、亚里士多德,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,印度有释迦牟尼,中国则有孔子、老子等等。

他们不约而同地在思考,人,究竟要怎样才能幸福;社会,究竟怎样才能和谐。正是这些思考,影响了各自民族的文化,而且达数千年之久。这样的思考,我们怎能不知道,不了解?


或许有人会问:那么久远的思想,现在还管用吗?管用!实际上,这些思想家和先驱者的思想,也一直在影响着我们。为什么呢?因为这些思想家思考的,是一些永远的问题。

比方说,什么是人生,什么是幸福,什么是智慧,什么是永恒。这些问题,尽管哲学家们做过无数次回答,有过许多的结论,它们却仍然是问题。为什么呢?

因为第一,这些问题不是关于物的,而是关于人的。只要人是一个问题,它们就永远成问题。第二,这些问题也不仅仅属于某某“学”,或者某某“家”。它们属于全人类,属于每个人。

每个人都会面临这些问题,也都会思考这些问题,还会有不同的结论。这样,它们就永远是问题。

于是,当我们为这些问题所困惑时,我们就会想到那些先哲,想到那些经典,想知道他们是怎样思考怎样回答的。这便正是哲学和经典的意义。也就是说,我们今天阅读经典,阅读先秦诸子,不过是为了帮助我们自己思考人生,获得智慧。

回答了这个问题,我们也就同时回答了第二个问题:读什么。读什么呢?读人,读人生,读人生智慧。

那么,我们能够从先秦诸子当中,读出什么人生智慧?

我想概括为这样几句话:读孔得仁,读孟得义,读老得智,读庄得慧,读墨得力行,读韩得直面,读荀得自强。

读孔得仁



孔子思想的核心是“仁”,这一点大约没有什么问题。但什么是“仁”,说法就很不一样。孔子自己,就有好几种说法,比如“爱人”,比如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,比如“克己复礼曰仁”。

我自己比较认同的,是孟子的说法:“恻隐之心,仁也。”仁,当然不等于“恻隐之心”,所以孟子没说“仁,恻隐之心也”。不过,一个人如果有了“恻隐之心”,那就是“仁”,或者说就有“仁爱之心”了。
  
为什么这样说?我们先看什么是“恻隐之心”。恻和隐,都有忧伤、悲痛的意思。所以,恻隐之心,就是“忧伤之心”,就是“悲痛之心”。这又有什么稀罕呢?谁没有忧伤?谁不会悲痛?

原来,恻隐之心,并不是自己悲痛,自己忧伤,而是能够体验到别人的悲痛,别人的忧伤,从而不忍心让别人悲痛忧伤。所以,恻隐之心,其实就是同情心、怜悯心。它的基础和核心,则是“不忍之心”。

事实上,不忍心其无罪而死,不忍心其折磨至死,正是现代社会法治与人权的心理基础和人性基础。在这里,我们高兴地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接。
 

读孟得义



孟子是好辩的。他的话,也很雄辩。他总是有一种气势,一种不容置疑和剑拔弩张的气势。

比如他去见梁惠王。惠王问他:老头!不远千里而来,总归对敝国会有什么好处吧?这在当时的诸侯,大约也都会这么想、这么说的。

孟子却直通通地顶了回去,说:大王!为什么开口闭口就说利益呢?只要说说仁义就行了!接着,孟子以排山倒海之势,一口气说出为什么不可言利的道理,最后得出结论:王!你只要讲仁义就行了,何必讲利?

不少人不喜欢孟子,认为他锋芒毕露,太过张扬。其实,孟子如此咄咄逼人,并不完全是个性使然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,就在于他的核心范畴是“义”。

前面讲过,义,是具有批判性、否定性和战斗性的。批判、否定、战斗都不容易。这就必须有精神上的支持,而且这精神还必须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。

那么,在孟子那里,有这种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的精神力量吗?有。它就是“气”,也叫“浩然之气”。
  
什么是“浩然之气”?孟子说,这就不太好讲了!但有几点可以肯定。第一,它是正义积累的结果;第二,它和道义相伴生;第三,它一旦为道义和正义所培养,就最伟大、最刚强,能够充盈于所有的地方。

可见,势源于气,气源于义。有义则有气,有气则有势。正义在胸,则气势磅礴。

总体上说,孟子比孔子强硬。我的感觉是:孟子很男人,孔子很长者。

读老得智


 
众所周知,《老子》是一部奇书。它的作者是谁,成书何时,目的何在,都不清楚。对于这些问题,一般读者弄不清也罢,重要的是得其精华。

精华是什么呢?我认为就是辩证法。《老子》的辩证法,在中国人长期的社会实践中,逐步变成了一种生活辩证法。而且,依我看,这种生活辩证法还是属于弱势群体的。
  
实际上我们看《老子》一书,从头到尾贯穿的都是弱者是生存智慧:柔能克刚,弱能胜强,无为则无不为。老子一再说,不用以为强大的就强大,弱小的就弱小。

天底下最柔弱的是什么?水。最能攻坚胜强的又是什么?还是水。所以,最弱小的,其实是最强大的;最坚强的,其实是最脆弱的。想想看,一个人,什么时候最柔弱,活着的时候。什么时候最坚强,死了以后。

可见“坚强者死之徒,柔弱者生之徒”。因此,那些争先恐后的,没有一个不失败;那些巧取豪夺的,没有一个不输光;只有那些与世无争的,才最安全,也才最丰富,简直就应有尽有。

道理很简单:正因为他们不争,所以没人争得过他们,这就叫“以其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”。请大家想想,这难道不是说给弱者听的吗?
  
有趣的是,老子的这一套无为、守雌、贵柔、知足,并非只有弱势群体受用,权势人物也受用。因为谁都有处于弱势的可能。即便贵为天子,也未必总是强势,这个时候,就用得着老子哲学了。
  
所以,老子的思想可以有不同的结果。用于学术,可以发展为思辨哲学;用于军事,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;用于政治,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;用于生活,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。由此可见,老子是影响深远的,也是无法尽说的。

读庄得慧



和老子一样,庄子也讲“无为”。但老子的“无为”,其实是“无不为”。至少,也是“有所为”。庄子的“无为”,却是“真不做”。

庄子一生,不知把多少送上门来的功名利禄拒之门外。有一天,楚国两位大夫千里迢迢来到濮水,找到正在河边钓鱼的庄子,请他出山为楚国卿辅,说是我们大王想把国境之内的事麻烦先生了!

庄子没有直接回答,一边继续钓鱼,一边头也不回地问:听说贵国有一种神龟,死了三千年了。贵国大王宝贝得不得了,小心翼翼恭恭敬敬地珍藏在庙堂之上,有这事吧?那么请问:作为一只乌龟,它是宁愿去死,留下骨头享受荣华富贵呢,还是宁愿活着,拖着尾巴在泥地里打滚呢?
  
两位大夫异口同声地说,当然是宁愿活着,拖着尾巴在泥地里打滚了。
  
庄子说,二位可以回去了,我会继续拖着尾巴在泥地里打滚的。
  
这故事很多人讲过,一般都理解为庄子的清高。其实庄子不是清高,而是透彻。也就是说,作为哲学家,庄子想明白了两个问题:

世界上什么最可宝贵,什么最有价值。什么最可宝贵呢?生命。什么最有价值呢?自由。

这两个问题合起来,就可以表述为这样一句话:人最宝贵的是生命,生命的价值在于自由。
  
我认为,这就是庄子哲学的核心。庄子一生,也在实践着他的哲学。为了生命和自由,庄子把很多问题都想得很开,把很多事情都看得很淡。
 

读墨得力行



后世的“侠义”,一半来自孟子,一半来自墨子。如果说他们有什么不同,那就是墨子侧重于“行侠”,孟子侧重于“仗义”。墨子的“行侠”,可以用一个故事来证明。这故事大家都很熟悉,就是墨子救宋。

楚国请鲁班做云梯准备用来攻打宋国。墨子听说后立即动身,走了十天十夜到达郢都,来见楚王和鲁班。

墨子用义理怼的鲁班没话说,又对楚王说,现在楚国应有尽有,宋国贫穷弱小,你们却要去抢人家,与有“盗窃病”的人有什么两样?这可是既违背正义又得不偿失啊!楚王没有话说。

但是楚王和鲁班都不想放弃,于是墨子只好和鲁班虚拟过招。鲁班演示攻城,墨子演示防守。几个回合之后,鲁班黔驴技穷,墨子绰绰有余。

于是鲁班说,我自有办法对付先生,但是我不说出来。墨子说,我知道先生打算怎样对付我,我也不说。楚王奇怪,问墨子到底是怎么回事。

墨子说,鲁班的办法,无非是杀了臣下。杀了臣,宋国就可以攻打了。可惜臣的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,已经掌握了臣的方法,带了臣的器械,守在宋城上,只等楚军来进攻了。楚王一听,马上决定不再攻打宋国。
  
很显然,这个故事表现了墨子的三种精神:反战精神、侠义精神、实践精神。

墨子不但提出了反对掠夺性战争的主张,而且身体力行地制止了一些这样的战争。这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,真是谈何容易!

这就真是“行侠仗义”,也真是“说得到,做得到”了。可以说,中国文化“知行合一”的精神,在墨子和墨家学派那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。我们应该学习墨子的这样一种精神:一旦认准了某个道理,就坚定不移地去做。这就是墨子给我们的启示。

读孙得不输(本段为编者所加)



《孙子兵法》大家都知道,它是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,被誉为"兵经"。

大家都熟知孙子的非常经典的一句话,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。我们现在经常听到“知己知彼,百战百胜”,但孙子说的不是“百战百胜”,而是“百战不殆”。“不殆”就是“不输”的意思。

孙子这个人,特别强调“不输”,而不是强调“赢”。赢不重要,重要的是不输。不输和赢有什么区别呢?不输包括和对方打平手,也包括不发生战争。孙子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:尽可能的不要和对方发生战争。

只要发生战争,就没有赢家。所以打仗的核心是不打,而不是怎么去打。《孙子兵法》十三篇,有十篇都没有讲怎么打,而是在讲怎么不打。这么一个兵法,是非常保守的。

孙子不是在教怎么杀人,而是在教人怎么保护好自己。其实现实生活就是这样,保护自己最为重要,最重要的是不要被人欺负。所以说《孙子兵法》其实很实用,是一种智慧的生存哲学。

机会不是留给有准备的人,而是留给活人。机会来临之前,首先要活着。做人、经商都是如此,所以我们看到,很多大富豪如比尔盖茨、孙正义等,他们都读《孙子兵法》。

当然,孙子并不是一个懦弱的人,也并不是反战的人。他说“不战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”,强调的是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利益。战争的成本是高昂的,因此它只能是最后的手段。

诸子的精神,不朽的精神


  
这些加起来,就是先秦诸子的精神,也是我们民族的不朽精神!

毫无疑问,这只是我个人的阅读心得。它是不全面、不完整、不系统的。挂一漏万,在所难免。比方说,先秦诸子中,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而不宜提倡、应该批判的内容,就没有提及。

我的观点是:

第一,作为文化和学术的传播者,首要任务是继承和弘扬经典中宝贵的思想遗产。批判的工作,不妨留给专家们去做。

第二,作为一般观众和读者,没有必要对先秦诸子作全面系统的了解,完全可以求仁得仁,求智得智,各取所需。

第三,先秦诸子博大精深。除极个别大师外,大多数人阅读这些经典,都难免管中窥豹以己度人。更何况我们读经典,原本就是为了获得人生的智慧。

人生是一种体验。人生的智慧是体验后的思考。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,每个人的人生也只属于自己。谁也不能代替别人去体验,去思考。

因此,阅读经典,不能替代体验。追慕先哲,不能替代思考。而体验和思考,只能由每个人自己去完成。这也就是我对第三个问题──“怎样读”的回答:自己读,用心读,读出什么是什么。只要有所领悟,有所启迪,就好。

为此,吃果读书诚挚推荐讲谈社《诸子的精神》。这套书由日本汉学研究大家所著,展现了先秦时期孔子、孟子、老子、庄子、墨子和孙子的思想,还原经典的真正内涵,展现中华文明的精神底色。

在广阔的现代国际视野之下,千年经典会有另一种别样的解读。感兴趣的书友可识别下图二维码,一键收藏,从诸子的精神中汲取人生的智慧。

延伸阅读:

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
王小波:人、驴与中国文化
他以一己之力,捍卫了文化的尊严
对于民国,我们其实很陌生
易中天:顾准的绝望之望
易中天: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
通古今之变:项羽之死影响中国两千年
流沙河:字被简化了,文化、传统也被丢掉了
杨小凯:哈耶克对人类的影响,会与孔子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一样深远

▼更多好书,点击“阅读原文”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